教材在多处都讲到了重要性,将有关重要性的知识点作一简单归纳。
1、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选择重要性基准需要考虑的因素:财务报表要素;是否存在特定会计主体的财务报表使用者特别关注的项目;被审计单位的性质、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所处行业和经济环境;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权结构和融资方式;基准的相对波动性。
判断重要性,不需要考虑某些项目的固有不确定性。
2、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对低于实际重要性的财务报表项目,也要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主要出于以下考虑:(1)单个金额低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的财务报表项目汇总起来可能金额重大,需要考虑汇总后的潜在错报风险;(2)对于存在低估风险的财务报表项目,不能仅仅因为金额低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而不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3)对于识别出存在舞弊风险的财务报表项目,不能因为金额低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而不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性质严重)。
实质性分析程序的可接受差异额:不超过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会计估计审计:通常情况下,当区间估计的区间已缩小至等于或低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时,该区间估计对于评价管理层的点估计是适当的。
3、沟通重要性
沟通具体审计程序的性质和时间安排,重要性水平及金额等,可能因被预见而降低有效性,均不宜与治理层沟通。可以沟通审计中对重要性概念的运用,不是具体水平。

4、集团审计中的重要性
(1)集团项目组应当将组成部分重要性定为低于集团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一定要低于。不是不高于,不高于意味着可以等于。组成部分重要性不能等于整体重要性。
(2)集团项目组应当为组成部分确定组成部分重要性。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或集团项目组确定组成部分层面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如由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确定实际执行重要性,集团项目组应当评价实际执行的重要性的适当性。
(3)如果仅在集团层面实施分析程序,无须制定组成部分重要性,无须了解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
(4)对组成部分执行审阅,也需要制定重要性。
5、选择存货监地点
从被审计单位提供清单中,选取监盘地点:根据重要性+风险评估结果来选择。不能只按余额大小选择。
6、工作底稿
对审计计划的修改、对重要性水平的更新修改,属于审计工作底稿,不能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