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经理小刘带着10多个人去审一家A股上市公司,在审计计划阶段计算了项目的重要性水平,其中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水平为880万;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为440万,明显微小错报临界值为9万元。
01 发现问题
项目临近结尾了,项目组共发现了5项错报【每项均取得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汇总给了项目经理:
1、虚构客户,导致多计收入1130万元;
2、少计提折旧费用532万元;
3、少计提坏账准备45万;
4、其他应收款-房租押金,其中账龄一年以上的金额为615万元;【根据准则规定,应该重分类到其他非流动资产】
5、管理费用跨期5万元
项目经理扫了一下,说:第5项,金额太小了【判断标准:小于明显微小错报临界值】,直接忽略就行了,其他的,我去找被审计单位沟通。
02 沟通解决
项目经理鼓足勇气,敲开了财务部负责人的办公室:
项目经理说:王总,项目已接近尾声,谢谢您这段时间的配合,我们共发现了4处项目错报,过来和您对一下。
财务总监说:刘经理,都过去这么长时间了,您也知道,调起来很麻烦,我们引以为戒,下不为例吧。
项目经理说:不好意思,王总。这些错报,如果不调整,将会导致披露的财务报表不公允。
财务负责人各种推辞。其实理由很简单:调账太麻烦。
项目经理很无奈,但他依然严肃地说:王总,咱们这个错报,会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做出的经济决策,如果您执意不调,我们只能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审计意见可是审计师的终极武器呢】。
财务负责人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立马换了一副面孔,非常配合地说:刚才的问题是什么来?我先记录一下,然后汇报给我们财务总监。
项目经理给出了如下的解释:
第一条:我们通过往来函证、走访客户、天眼查等确定,xx客户是虚构出来的,与xx客户有关的收入和往来款,必须全部冲销。
【虚构就是舞弊了,舞弊就像家暴一样,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且性质恶劣,不管金额大小,必须零容忍。】
第二条:通过重新测算等审计程序,我们发现,有一笔暂估转固的固定资产没有计提折旧,导致少计提折旧532万元,这个金额较大,必须调整。
【错误金额大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必须建议被审计单位进行调整,没有商量的余地。否则,会对审计意见产生影响。】
第三条:xx客户的账龄较长,且通过天眼查发现,该客户已经注销,应收款全部收不回来了,咱们没有全额计提坏账,导致少确认坏账准备45万元,我们建议调整。
【错误金额大于明显微小错报临界值,小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我们建议被审计单位进行调整。如果不愿意调整,也可以,就作为“未更正错报”,汇总在“非调整事项汇总表中”。】
第四条:账龄在1年以上的房租押金615万元,不满足流动资产的定义了,不能通过“其他应收款”核算。我们建议调整重分类到“其他非流动资产”。
【账龄在1一年以上的房租押金,应该通过“其他非流动资产”核算,被审计单位通过“其他应收款”核算,属于分类错报。
虽然错报金额大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但风险不大,也是建议被审计单位进行调整。如果不调整,依然作为“未更正错报”,汇总在“非调整事项汇总表中”。】
财务负责人一一记录下来,最终汇报给了财务总监。
03 具体分析:
重要性水平是一个数值(金额),这个金额对审计工作有什么指导作用呢?
重要性的应用场景很多,比如制定审计计划、执行审计程序、评价获取审计证据的数量、评价错报、确定审计意见的类型等等,都会用到重要性水平。
对刚入职的小朋友而言,最常用的就是评价错报。所以我们重点分析重要性水平对错报的影响【此处的影响,主要指的是错报要不要调整】。
分析思路如下:
(1) 首先看错报的性质。
如果是舞弊,不管金额大小,都得调整。如果是错误,比较错误金额与重要性水平。
(2) 如果错误金额大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必须调整。如果被审计单位不愿意调整,审计师只能拿出自己的终极武器(非标准的审计意见)【分类错报通常风险不大,可以特殊考虑】。
(3) 如果错误金额大于明显微小错报临界值小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调或不调,看被审计单位的心情:她愿意调整,就调;不想调,我们就汇总在一张表中【专业术语:未调整事项汇总表】。
【为什么未更正错报的还要汇总呢?告诉被审计单位,我拿了你的钱,并不是什么都没干,什么都没发现,只是发现了,你们没调。】
(4) 如果错误金额小于明显微小错报临界值,直接忽略就可以。
04 小结
经过这段时间的陪伴,大家或许能从我分享的文章中看出,想要做好审计,必须啃懂理论,悟透标准。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要死记硬背、徒增记忆压力,而是需要我们掌握方法,走脑入心,读懂每个知识点背后的故事。
至此,重要性(重要性概念、重要性水平的概念、重要性概念与重要性水平的关系、重要性水平的应用)已经全部分享完毕,欢迎大家留言讨论。